智慧停车
向天空与地下同时拓展
垂直升降式立体车库、垂直循环式立体车库被成为“摩天酷”和“摩轮酷”。
“摩天酷”建在玻璃房子里,占地只有三个停车的面积。可以建造25层高,每层可以停放4辆车,停车与取车同样全部自动完成,停车和取车都大约需要1分半左右。
“摩轮酷”则裸露在外,占地有2个停车位,像摩天轮一样在空中旋转,汽车停进夹板后,便会被升起,空的夹板便会降低,等待下一辆车进入。“占地只有两个车位那么大,但是却能停下12辆车,效率很高。”
在研发基地中,一种“二层简易升降类机械式停车设施”占地只有一个车位的面积,但共可停放两辆车。“使用时车主倒车入库,在操作盒前按指示操作,下面已经停车的车板就会上升,上面的空车板就会下来。这样可以解决一家两辆车的停车难题。还有一些停车位是通过向地下深挖,建地下停车井。”
“交通拥堵、停车位短缺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‘大城市病’,停车难已成为社会的一大痛点。智慧停车是未来的大趋势。”在肖树坤看来,城市空间有限,如何让空间得到更好的利用,解决停车难的问题,智能停车场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,向天空与地下同时拓展,在解决停车难问题中需要扮演重要的角色。
通过对车辆车牌识别、停车向导、后台管理、电子支付等多套系统,提供包括车位管理、信息发布、预约取车、车位引导在内的一体化方式,并可以让智慧停车与智慧城市其他平台实现数据的对接。“规范了该路段占道停车秩序,改善局部交通微循环,缓解了道路拥堵,也让车辆有了可以停放的去处。”
肖树坤算了一笔账,每个智能车位的造价与车库的形式有很大关系,从2万元至五六万元不等,同时在运营中,设备需要进行维护。
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萧鸣政表示,智能停车库的自动化程度较高,前期安装资金较大,后期也需要养护和管理,这也让停车库需要投入人力、物力进行检查、维修,对于运营成本或许是个挑战。同时,智能停车库如果在使用中,车主的体验也包括便利性与设备的机械效率,这些也决定着市场的走向。
首钢医院停车楼前,一名车主输入了车牌号后,不到两分钟的时间,机械装置就将车辆送到他的面前。在入口处,机械装置正在将一辆黑色小轿车送上三层的停车位中。
车位翻倍
无需等待停车取车全自动
首钢医院在楼与楼间,建造了一座六层的平面移动智能立体车库。从当初的七八十个停车位,变成了455个停车位。一位难求,成为首钢医院和许多医院停车的真实写照。
智能立体停车库中两层专停大块头的SUV等,还有4层用于停放普通小汽车。一名车主表示,与普通停车库相比,到这儿停车不需要自己寻找车位,也不需要车主反复调整停车位置。
在一层共有8个出口,每个出口处都显示着空余车位数量。一辆灰色轿车停在指定位置后,车主锁好车门,按下按钮便向门诊楼走去。
不到两分钟,这辆灰色轿车在4层的一个空车位处找到了位置。此时,车主已经进入了门诊大楼中。
“车库自带了智能调整功能。可以智能纠正停放细节,自动将车入位,车主也无需等候。”肖树坤表示,取车时,车主只需要输入车牌号,机械装置便会将车取出,送至一层的出口处。“车主在出口处上车,直接就可以开走了。”肖树坤说,这种方式停车,车主不需担心车辆因停放不正被剐蹭,因为输送平台会自动调整和校准车的位置,取车时还能自动掉头。车主可通过首钢城运“慧停车”自行开发的App提前预约取车时间,无需等待就能直接开车走人。
到了晚上,首钢医院的停车位便向周围的居民开放。居民张先生表示,此前自家车辆都要停放在人行路上,十分不便。“就这样的地方,去晚了都没有了。”
肖树坤表示,通过对车位的共享方式,停车楼利用率达到8成。既为居民停车难问题解决提供了可行的方式,也为提高智能停车场收入探索了一条新路。已经有一些地区开始引进手机App,为下载App的车主实时发布停车场空满信息和空车位优惠信息。
市政协委员、民进中央委员、民进北京市委副主委李昕在调研中发现,在各类停车位中,居住小区停车位占57.85%,单位大院占3.58%,都可以作为共享停车的重要参与对象。根据计算,中心城区通过互联网共享停车每天可释放车位20万个左右。“可将共享停车的方式纳入城市静态交通建设规划,通过政策和硬件的制定和投入,解决停车的难题。”